“撕紙成書”這種獨特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,是在繼承中國書法藝術和撕紙藝術傳統基礎上的大膽創新。“手無筆徒手扯,心有意隨心撕”,單個字可大到數百乃至上千平方米,氣勢恢弘、粗獷豪放,亦可小到不到一平方厘米,細微有法、精巧雅致,無論是撕的“印章”還是“書法”作品,經裝裱后都與篆刻和毛筆書法作品異曲同工,既拓展了紙的藝術創作空間,又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創作內涵,集書法藝術、撕紙藝術和行為藝術為一體,開拓了撕紙藝術的新領域。
承剪紙一脈,以手當剪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撕紙藝術與剪紙藝術異曲同工,而在剪紙中,中國古代就有了關于“剪字”的記載。早在唐代詩人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就有這樣的詞句:“欲剪宜春字,春寒人剪刀”這里所講的“宜春帖子”,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。宋代詞人楊萬里集子里,還提到了一位“剪字道人”,說他“取義山經年別遠公詩,用青紙剪字,什米元章體逼真”。在廣州建德縣志云中也有這樣的記載:“林文輝,字綱齊,剪紙為字,飛動如龍蛇,點差不差毫發,室人裝璜成軸,易薪米以自給,人稱之曰“林剪”。 而在 南宋?周密所著《志雅堂詩雜鈔》中寫有:“舊都天銜,有剪諸色花樣者,極精妙。又中原有余承志者,每剪諸家書字,畢專門。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,極精工”。與古人所不同的是,蔣勁華在創作時不需要任何工具,通過徒手撕扯來代替用剪刀剪,撕扯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毛邊,不僅巧妙地彰顯了紙的特有屬性,而且很好地把握了毛筆書法的韻致,既有帖的意境,又有碑刻的金石味,有著很強的視覺藝術感染力。
融書法一爐,以撕代寫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千百年來書法都是用筆寫出來的,撕紙書法藝術根植于中國深厚的傳統毛筆書法土壤,自幼以碑帖為友,拜能者為師,向社會求教,幾十年學書不輟,毛筆書法作品被“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書法作品征集委員會”、“雷鋒紀念館”、新加坡“神州藝術館”以及海內外眾多機構和個人收藏,并入選《20世紀世界書法作品鑒賞集》、《20實際國際文化大系》和《世界華人書畫作品選集》、《中華美德大典》等典籍,書法藝術成就亦被《安徽省藝術家檔案》收錄。而在此基礎上創立的撕紙書法藝術,其過程為“從上到下,再從下到上,宏觀謀篇布局;化整為零、又化零為整,細節還原歸真”,集書法藝術、撕紙藝術和行為表演藝術為一體,更是把書法帶入了新的藝術表現空間,走向全國,走向世界,作品被海內外廣為收藏。開撕紙一派,與時俱進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其實撕紙與剪紙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,只不過撕的是和剪紙類似的圖案,即使是撕出的圖案中也時常有字樣出現,但其中的“字”沒有游離出來而獨立成為“書法”。歷史上并沒有“撕紙書法”或“撕紙成書”一詞,從這一點上看,這一專用名詞是由蔣勁華首創的別開生面的撕紙藝術而命名的,而撕紙書法正是書法藝術和撕紙藝術相結合的產物。現在蔣勁華撕紙書法作品的創作日益達到“字在心中,意于手先,心手合一,信手拈來”的境界。